网站公告:

    【电影】《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 》

    說明:

    想看
    已看
    • 原名:The.Cook.The.Thief.His.Wife.And.Her.Lover
    • 地区:英国
    • 语 言:英语
    • 首播:1989-05-23
    • 制作公司:
    • 类型:剧情/喜剧/罪案
    • 翻译:暂无
    • IMDB:7.6分/37114人评  tt0097108
    • 别名:厨子、大盗、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
      艾尔伯特•斯毕卡(Michael Gambon 饰)及其爪牙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到了晚上他便会带着妻子和徒众来到其所拥有的餐厅用餐,在这里艾尔伯特依然处于中心地位,他高谈阔论、粗俗无理,蛮横地统治者身边的一切。妻子乔治娜(Helen Mirren 饰)对这个性无能却凶残暴力的丈夫敢怒不敢言,只得小心应付。   然而几次晚宴过后,乔治娜却被旁边桌上一个举止儒雅的绅士所吸引,凭借厨师的穿针引[展开全文]
      艾尔伯特•斯毕卡(Michael Gambon 饰)及其爪牙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到了晚上他便会带着妻子和徒众来到其所拥有的餐厅用餐,在这里艾尔伯特依然处于中心地位,他高谈阔论、粗俗无理,蛮横地统治者身边的一切。妻子乔治娜(Helen Mirren 饰)对这个性无能却凶残暴力的丈夫敢怒不敢言,只得小心应付。

      然而几次晚宴过后,乔治娜却被旁边桌上一个举止儒雅的绅士所吸引,凭借厨师的穿针引线,她得以避过丈夫的耳目和情人约会。但私情总有败露的一天……



    ◎ 获奖情况

    1991年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CFCA Award) Best Foreign Film
    1989年 Sitges - Catalon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Best Director) 彼得·格林纳威
    1989年 Sitges - Catalon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Best Director) Best Original Soundtrack



    ◎ 幕后制作:


    ★关于影片★

    彼得·格林纳威1989年拍摄的这部《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复杂而古怪,是描写性和暴行的尖端黑色片。影片在四个人物的身份 和关系之间编织着一出荒诞的食欲与情欲大戏。在摄影机缓慢的移动中,一个装修豪华、涂着浓艳灯光色彩的餐馆如舞台一般展开,上演一幕幕华丽怪诞又充满寓意 的场景。格林纳威说过:“这部影片的不同之处,就是广泛地尝试了扩展我的语汇的欲望并广泛表述了我对最近英国政治状况的不满愤怒。既然这是一部关于消费社 会的影片,因而它涉及了贪婪——一个社会的、一个男人的贪婪。一个男人知道所有一切东西的价格却全然不知价值。比起以前任何一部影片,我在此都投入了多得 多的热情,也更关心影片与观众间的情感关系。”

    影片场景设置一流,其中的主要场景荷兰餐馆是个梦幻之地。在这个舞台上格林那威安排设置了一种审美的观照,将创造、消费和欲望赋予具体的空间和人物结构。 这部电影并不是畸形恐怖秀,而是充满了深思熟虑和深刻的思想,片中的人物也真实可信。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充满了不妥协。它之所以如此极端是因为它由愤怒所 构成,而愤怒是不能被妥协的。那些认为该片仅仅是关于暴食、性欲、野蛮和粗俗饭桌礼仪的人应该重新思考一下。此片以人自身最基本的力量和缺陷为途径暴露了 人类腐败堕落的灵魂。


    隐喻与象征意义

    格林纳威自己说道:“这是一部隐喻式的影片。美国电影从来没有弄隐喻的习惯。你能找到的唯一一位还不错的隐喻化的拍片者是大卫·林奇。美国人不明白电影里 的隐喻言之何物。他们极善长拍直骨隆冬的片子,这类玩艺儿最能讨好。而此外他们几乎一无所为。我拍电影整个儿孜孜以求的就是探讨隐喻和象征。”格林那威精 确的画面处理使得片中许多镜头都具有高度的隐喻(Metaphor)或换喻(Metonymy)的作用。

    迈克尔·刚本所饰的自封的美食家——窃贼,是贪得无厌、喜怒无常的化身展览;霍华德所饰的书生史学家,代表着甘于寂寞的沉思理性,两者构成了格林那威的等式中相对立的两极。厨师在影片中体现为他们两者在艺术创造力上的综合,而妻子则意指艺术所诱导的快感欲望的解放。

    在这部片子中,“吃”是一个贯串野兽世界与人类文明世界的核心隐喻。这一点在窃贼艾伯特身上有着集中的体现。窃贼艾伯特就个体来说是一个虐待狂,他疯狂地 将身边的一切都降低到他的品位和享受的水平。就象征意义而言,艾伯特也可谓是当今消费社会肆意浪费、暴畛天物的典型形象。无论在创造的场所厨房还是文明的 场所书店,他都是粗暴的闯入者,只能带来混乱和破坏。艾伯特甚至称自己为“艺术家”,因为他“将(互不相配的)生意(金钱)和享乐(食物)放在一起”。而 他也的确是时代的艺术家,尽管与文化意义上的艺术家恰成对立。

    迈克尔可以说是文化与沉思的象征,他沉溺于书本世界,只因为乔治娜的情欲而暂时地进入餐厅的世俗世界。他们的肉体神秘契合,但他们类似而有区别。在餐馆的 世界里,乔治娜的衣服总是随着环境色而敏感地改变,她似乎随时可以毫无困难地融入每一个迥异的空间。而迈克尔却是以不变应万变,他那身棕黄色的西服从不改 变颜色。甚至当他的尸体被烹熟后,也一样是棕黄色的。也正因为乔治娜和迈克尔的变与不变,决定了他们各自的角色功能,使脆弱的迈克尔死于艾伯特对文化的粗 暴借用,使柔韧的乔治娜以模仿但扭曲艾伯特欲望对象的方式杀死艾伯特。

    排在片名第一位的厨师里夏尔一定程度上执行了导演本人的功能。他是影片中戏剧的背后导演,是他纵容和满足着艾伯特食欲,是他引导和保护着乔治娜与迈克尔情 欲。最后,也是他将迈克尔的尸体变成残酷的艺术品,使整个戏剧滑向彻底的黑色。同时,他还象观众一样是一双窥淫和见证眼睛,在迈克尔死后向乔治娜转述他们 的性爱场景,以保证这场短暂的情欲戏剧的真实性。


    颜色与音乐的运用

    画家出身的英国人格林纳威在此片中充分地展示着他对绘画和戏剧的爱好。这部片子最特殊的地方是导演彼得格林那威对空间的处理。片中主要的三个活动空间-- 停车场、厨房、餐厅划出三个不同世界,分别由不同的色调和不同的音乐造成各个空间的内向凝聚,也凸显每个空间的独特象征意义。电影空间被舞台化,镜头在消 失了的第四堵墙的位置上平行移动,无需退出进入,就使场景从一个空间换至另一空间。影片的美术设计也更接近舞台风格,是非自然的,以富有强烈象征性的不同 色彩表现不同的空间(停车场:蓝,厨房:绿,餐厅:红,卫生间:白)。甚至人物的服装也随着环境色的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影片的整体叙事也象戏剧 一样按时间划分为几幕,在每幕开场前以当天的菜谱作为标志,在特写镜头中,各种食物摆成精致的图案,环绕着以优美字体写成的菜名和星期数。而且,影片以两 个侍者拉开门帘始,以猩红大幕落下终,构成完整的封闭舞台时间。


    ★演 员★

    演员们在此片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被要求做出的事情只有极少数有着坚强神经和胃口的人才能做到。迈克尔·刚本和海伦·米伦都是英国最卓越的演员,他们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扮演了许多主要角色,

    海伦·米伦扮演的妻子一角的转变令人震惊:她从顺从的妻子到大胆的情人再到邪恶的复仇者。在那些大胆的性爱场面中,性的运用并不是为了愉悦,也不是为了 爱,而是对现实的逃避;欲望是他们通向遗忘的捷径。海伦·米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头牌女演员不一定非得是个经典美女或是在40岁以下才能使银幕升温。

    大盗阿尔伯特是银幕有史以来最丑陋的角色之一:无知、傲慢和暴力,迈克尔·刚本知道怎样才能使那些精彩的对白达到最佳的效果,正是刚本的表演使得观看此片成为一种乐趣。



    ◎ 花 絮

    ·影片在美国被定为X级。

    ·影片中狗排出的大便实际是由巧克力奶油做成的。

    ·在迈克尔放书的地方能看到这样一条标签:“死在塞纳河。”(Death in the Seine)这实际是导演格林纳威早年拍摄的一部短片。

    ·挂在餐厅后面墙上的那幅巨大的油画是荷兰画家弗兰兹·哈尔斯作于1616年的名画《圣乔治市民公会官员们的宴会》(The Banquet of the Officers of the St. George Militia of Haarlem)。这幅画已成为格林纳威布置餐厅时的基本装饰。

    ·影片中四个主要角色的名字是当初格林纳威在考虑角色人选时根据当时的演员名字起的。厨师理查德的扮演者是理查德·波林热(Richard Bohringer),这是格林纳威最初考虑演员人选时惟一保留下来的成果。窃贼阿尔伯特是以阿尔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命名的,而妻子乔治娜则是以Georgina Hale。有趣的是,情人迈克尔是以迈克尔·刚本命名的,最后格林纳威让他扮演了阿尔伯特。

    ·影片中厨师里夏尔的扮演者是法国演员理查德·波林热,他有一个长相精灵的女儿罗曼娜,17岁时出演了震惊一时的男同志电影《疯狂夜》。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解读为政治寓言,但该片更多的是对当代社会的反思。

    ——芝加哥太阳时报

    彼得·格林纳威严酷的幽默和令人愉快的打破一切神圣事物的攻击在这部破除偶像的影片中展露无遗。

    ——综艺

    影片的剧本写得很好,充满了黑色幽默,几乎在每个对话和独白中都有着绝妙的讽刺。

    ——Reel电影评论


    彼得·格林纳威的这部《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以最优美的方式展示最丑陋的想象。

    ——华盛顿邮报


    这是格林纳威惟一一部伟大的片子。

    ——电影批评家



    ◎ 影 评 欲望饕餮

      1989年,向以标新立异、离经叛道闻名的英国导演彼得•格林纳威用摄像机烹制了一桌丰盛的大餐。那年,他47岁,正当盛年,精力旺盛,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技艺高超,更为重要的是,他一定有一副百毒不侵、功能强大的胃,才会最终完成这顿规模空前的盛宴,并以为电影观众也会像他一样,吃得下最隐密的欲望所能想像和想像不到的一切美食,而不会消化不良。这顿电影大餐就是《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
      
      光看名字,就有美食,贪婪,性和背叛,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食色性也,所以它有一个让人想入非非的中文译名:《情欲色香味》。如果真以为从中会口腹和下三路的乐趣兼得的话,这样的人大半是要倒霉了,宴会结束,即使不把胆汁呕出来,起码也会十天半月当个苦行僧的。
      
      开场
      
      一个笼罩在夜色中幽暗的停车场,四周只看得见鬼影幢幢的建筑和有气无力的霓虹灯,水泥地面泛着金属的幽蓝光泽。满脸络腮胡子、怎么看怎么像土匪的“窃贼”(我一直弄不明白电影名字中为什么把他叫窃贼,虽然他也有名字,但我更愿意叫他“老饕”)和喽啰们正在殴打一个欠债的男人。男人被老饕拖到汽车边上,头上已是鲜血淋漓,根本无力反抗。老饕让手下扒光了他的衣服,用脚狠揣他的下体,然后又捡来狗粪涂满头脸和全身。老饕的“妻子”正面无表情地坐在车内吸烟。几条无主的恶犬围着这群人一刻不停地狂奔,像是苍蝇发现了一块巨大的腐肉。老饕的咒骂和恶犬低沉凶猛的吼声在夜空中回荡。
      
      镜头一转,停车场的一头出现了一个闪着绿光的大门,里面光线明亮诱人,不苟言笑的法国“厨师”站在门口迎接老饕。老饕发泄完后,在喽啰的簇拥下走进厨房。厨子们看来训练有素,人人忙于自己的活计,切涮蒸烤,乒乒乓乓,好不热闹。老饕指着停车场里仓门敞开的两辆货车告诉厨师,给他送来了肉和鱼,厨师说,他用的所有东西都要自己采购,这是品质的保证。
      
      老饕穿过厨房,进入餐厅。这道门泛着浓艳的红光,餐厅里所有的餐桌、陈设、地板和屋顶也都如血般殷红,侍者也一律红衣。食客盈座,人声鼎沸,所有的桌子围着中心一张长桌,妻子、手下围桌而坐,众星捧月般围着老饕的座位,等他的到来。我们注意到,餐厅靠门的一张小桌子边坐着一个中年男子,对周围的喧哗充耳不闻,正专心致志地读一本书。他就是“情人”。
      
      主要人物相继出场,两道门,停车场——厨房——餐厅,一场欲望的大餐不仅在餐厅,而在各个场所隆重开始了。
      
      场景1:餐厅
      
      在这个讲“吃”的电影中,餐厅当然是主要的场景。
      
      餐厅的所有者是老饕,在这个封闭的寓言世界里,他所有的却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餐厅和食物,而且包括了其内所有人的自由和人格,不论是侍者还是食客。对他而言,每日的进食,成了一场物质与精神食粮都无比丰盈的仪式。
      
      餐厅里陈设华丽艳俗,欲海般淹没了一切的腥红,急促低沉的配乐,和老饕的粗俗和欲望相得益彰。他永不餍足的便便大腹不停地得到食物补充,他的无知和粗暴控制着其他所有人的胃口和恐惧。
      
      首先是优雅而忧郁的妻子,点的菜被他嘲笑,一盘精美的法国菜里,他加入各种各样的调料和汁水,弄得令人作呕。妻子说错一句话,当即会得到他一记耳光。他向所有人宣布:和盘中的龙虾一样,你也是我的食物,任何人碰一下都会让我生气!然后,他用肥腻的大手撕扯下龙虾的钳子,扭断脖颈,心满意足地吞下肚。来进餐的食客如果对他稍有不敬,马上会像那个不肯挪开桌椅让他看舞女表演的可怜男人一样,横遭拳打脚踢,菜汁兜头而下淋个满身满脸。中年男人(情人)手中的书被老饕几次扔在地上,屡遭羞辱而无能为力。在他眼里,餐厅是吃饭的地方,“饭”当然不包括书,但却包括了除知识以外的一切:占有,权力,暴力,掠夺,金钱,肉欲……
      
      悄无声息地,另外一个主题也在餐厅里快速滋长、丰满,很快就变成了像那个带着金属罩子的法国美食一样的挡也挡不住的诱惑。从妻子不经意间瞥见低头读书的中年男人的一刻起,从两道目光偶然相碰就再也无法分开起,从侍者同时给他们上了那道法式的精致佳肴起,中年男人成为了“情人”,这个巴洛克式的浮华餐厅里第一次真情暗涌,有了一丝丝让人挂心的东西。
      
      场景1•1:卫生间
      
      卫生间是餐厅的附属,衍生出来的配角。它似乎应该属于妻子,这和她的地位相称。从地到顶一片纯白,与艳红的餐厅有天壤之别。它是沉默的情欲找到的第一个栖所,妻子和情人只能藏到这局促、不堪的空间幽会、偷欢。然而他们马上发现自己错了,嫉妒的老饕为了找到妻子,甚至会冲进来赶走正在如厕的女宾。痴男怨女两次偷欢不成,两情相悦转眼战战栗栗,徒让人怜。
      
      这白原来苍白,可怜妻子竟也无处容身。
      
      场景2:厨房
      
      表面上,它属于法国厨师,他把这里管理得井井有条,没有老饕的时候,厨子、厨娘想必都心情愉快,各自竭力拿出绝活,给客人们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洗碗少年清越的圣歌在绿光里飘荡,和着锅碗瓢盆的交响,是一幅混合着世俗温暖和神圣情感的美丽图画。
      
      影片开头被侮辱的欠债男人,坐在厨师为他端来的椅子上,水龙里的水冲刷着他身上的污秽,他的头埋在双臂间,静静地啜泣,没有人打扰他,周围是兄弟的沉默。
      
      妻子和她的情人在这里找到了避难所和乐园,在善良的厨师的庇护下,妻子在短暂的几天里终于敞开肉体之门,享受到了本应属于她的性爱美味。一帘之隔,一边是欲仙欲死的恋人,一边是切菜的厨师,这时候,导演用了少见的一组快节奏对切镜头,缠绕的肉体,消魂的呻吟,轻快的菜刀,明亮的光线,这是全片唯一让人赏心悦目的时刻,圣歌清亮,绿光盈室,是生命的绿色,爱情的绿色。
      
      老饕的随时闯入却不断打破这里的温馨和平,工作中断,歌声止息,少年躲藏,恋人难堪地光着身子在众人的遮掩下溜走。餐桌上的一次谈话泄露了秘密后,老饕终于掀桌摔碗,毁了一切。厨师终究不是真正的主人。
      
      场景3:停车场
      
      餐厅的后院,欲望的后院,身壮如牛的恶犬和相貌凶恶的老饕是共同的主人,幽暗的蓝光笼罩的罪恶之所,低吼的恶犬觊觎着两车生蛆发霉、臭气熏天的腐肉,老饕发泄着最隐密残酷的变态和暴力冲动。受监视和怀疑的妻子被撕烂衣服,在野兽和喽啰垂涎的目光下遭受凌辱,四周是暧昧沉默的夜色。
      
      这也是逃脱的唯一出口。妻子和情人浑身赤裸,藏在生蛆的烂肉中,厨师驾车送他们奔向新生。但愿人们这回说得对,最黑暗处产生出光明。
      
      场景4:图书室
      
      水冲刷掉细菌和腐臭,无遮无掩的身体第一次感到自由和安全。经历了难耐的炼狱般的痛苦,也许一切都值得,这里会是最可靠的保护,最温暖的归宿。
      
      这是唯一和老饕没有关系的地方,属于象征知识和文明的情人,是一块具有私人性质的领地。也没有刻意的色彩,暗黄的书架,一排排发黄的老书,桔黄灯光下干净舒适的床铺,甚至没有声音。或许,声音是存在的,但不是欲望的喧嚷,而是书中直接与灵魂交流的心跳。
      
      场景4•1:医院
      
      少年宁死不愿说出妻子藏身之处,老饕将一个个钮扣塞入他口中和肚脐,折磨得奄奄一息,人们却只是沉默。
      
      一个公共空间,本来它应该比图书室更为安全和独立,但公众的软弱无力像墙上的明黄一样醒目。
      
      结局,死亡和复仇
      
      妻子和情人的下落还是被知道了。妻子去医院看望少年,老饕和手下破门而入,情人被强塞入嘴的书页活活噎死,书架倾倒,满地残纸。归来的妻子木然躺在爱人已变得冰凉的臂弯里直至黎明……
      
      老饕得到厨师邀请吃一顿特别的盛宴,偌大的餐厅只摆放了一桌一椅,妻子竟然也在等他。在圣乐伴奏中,餐厅的门打开了,厨师们列队而出,其中有轮椅上的少年和被他侮辱过的所有人,抬给他最后的大餐——精心煮过的情人的尸体。妻子用枪指着他的头:你曾经发誓要他死,并要吃他的肉,那么现在,实践你的诺言吧。颤抖,切割,呕吐,咀嚼。一声枪响,老饕砰然倒地。
      
      
      枪响处,大幕落下,我这才恍然,原来这本是一出格林纳威精心设计的戏剧。格林纳威把故事的发展牢牢地控制在这样几个亦真亦幻的场景中,赋予每个场景以个性和特征,使它们成了这场戏不可或缺的主要角色。封闭如舞台的构图,人物和道具的造型感,表现主义的光线和色彩,寓意丰富的配乐和音响,舞台剧式的表演风格,用时间顺序结构剧情从而把电影分成七幕,这些都可看出他对于绘画和戏剧的偏爱,对形式和创造的偏爱。我一时有些恍惚,不知道是不是该相信自己,从来看电影强调用心甚于用脑,以感动来衡量好坏的我,发现自己也陷入了他的形式之中。可细细寻来,我的震动和感动,悲哀和恐惧,都是与故事及其形式密不可分的,如果忽视了这部电影形式上的强大隐喻功能,也许只会把它视为一部寻常的黑色喜剧。
      
      几个场景中,始终压抑着人正常欲望释放、处于强势地位的是餐厅和停车场,极端的艳俗和极端的冷酷,繁管急弦,低沉暗哑,丑陋鄙俗的闹剧在这里上演,残酷变态的发泄纵情展现,贪婪,财富,强权,暴力,肉欲,欺骗,愚蠢,腐烂,变态,虐待,各色杂陈,唯独没有爱和尊严。这就是格林纳威要我们面对的现实。与这联系最密切的善良的人们就如厨房一样,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哪怕一点点的仁慈,换来得也是血的代价和彻底的摧毁。最具理想色彩的图书室,也在劫难逃。爱和善良无所归依,恶和强权大行其道,无论哪个地方,都是恶人的餐厅,世界只是一场恶人的狂欢豪饮,欲望饕餮。还有愚昧对智慧的践蹋(老饕和情人,无知和书籍),个人凌架于社会(老饕和食客),脆弱的神圣和强大的暴力(少年和老饕),等等。也许这些都不算什么新鲜的话题,而且现在讲来还有危言耸听之嫌,可是格林纳威用他的方法暗指直陈,却是那么触目惊心,让人不得不稍稍警醒。如果没有人物与场景的对应,没有光影符号的渲染,没有声音的配合这些形式和细微的精巧安排,其力度必将大为减弱。
      
      有人把格林纳威说成是后现代电影导演。我对后现代这个概念一直不得要领,如果说后现代只是一种方法,是形式的拼贴,那么他的确是,这部电影和他大多数作品一样,证明他不愧为形式主义的大师。如果后现代意味着意义的消解,本体的虚无,情感的规避,单从这一部作品,我看到的却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格林纳威,他如一把利刃,愤然刺入英国以及英国以外整个人类的心脏,把虚饰的理想和冷漠的假象彻底地恶心了一番,批判锋芒鲜有出其右者。同时,他又不像库布里克、帕索里尼那么漠然,为我们保留了几许凡俗的关爱和善良,让我们听到了最后的那个枪声,他的痛苦和外冷内热都是不言自明的。可是,真要像电影中那样,停车场和餐厅清理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却也难。欲壑难平,人心中的丑陋欲念何时彻底消泯过?
      
      不过格林纳威一时恻隐罢了。
    • 本站排名:8772

    • 浏览次数:
      收藏次数:93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 請您打分(已有人打分)

    1张图片
    字幕翻译

    查找更多字幕

    暂无字幕,更多字幕请点击进入字幕页面浏览
    同类型推荐 我也推荐

    写影评 发长评论资讯与交流  更多

    评论
      本区活跃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