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第52届奥斯卡大赢家,两个好人的残酷婚姻

    阅读数:2184 kiwisama 认证评论员 2020-11-30 收藏
    同时作为“家庭片”和“法庭戏”在影坛青史留名的婚姻教科书级神作。

    《克莱默夫妇》改编自同名小说,上映于1979年,在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大放光彩,一举斩获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五个奖项。

    1.png

    其中饰演克莱默夫妇的达斯汀·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分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这两个人当时还年轻,尤其是梅姨才崭露头角,这一年以本片中的精湛演技得到最佳女配角之后,很快就凭借三年后的《苏菲的抉择》一举夺下奥斯卡影后桂冠。

    2.png

    霍夫曼倒是早已成名,《克莱默夫妇》中的丈夫和父亲一角令他捧得了第一座小金人影帝奖杯,1988年的《雨人》他还会再得到第二座,但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一切。他当时正陷于自己的婚姻泥潭中焦头烂额,这部电影找上他无异于伤口撒盐,他几番挣扎之后,决定以接演的勇气来直面千疮百孔的现实离婚闹剧。也许正是得益于他对婚姻的深刻理解和惨痛教训,令他带着反思参与到了剧本打磨过程中,最终也一同成就了本片那座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杯。

    3.png

    片名为“夫妇”,但这对夫妇的家庭却在一开始就分崩离析。爱情是炙热的,而婚姻则平淡得多,更需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合和鸡毛蒜皮。往往最先感受到“婚姻的折损”的,是“主内”的女人。本片成于70年代,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硝烟未散,“女性走出家庭追求自己的价值”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

    4.png

    克莱默夫人乔安娜便挣扎于此。她是高知女性,曾拥有体面的工作,然而结婚后却只能留在家中相夫教子,八年时光一晃而过,她已经完全和社会脱节,成为了一个自卑的人,更濒临崩溃。而每当想和丈夫倾诉的时候,对方总是以工作忙为由不予理睬。这终于令她下定决心离家出走,重新找回自己。

    克莱默先生泰德是位成功的广告人,一心只有工作,却对家庭已有的问题视若无睹。在他获得公司合伙人身份的大喜日子,却得到了妻子的出走宣言。开始他并不理解妻子到底有什么不满,疑惑、愤怒、慌乱之后,他不得不独自面对育儿这件非常陌生的事,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面的得心应手,他用了15个月。在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同时,他却丢掉了工作。

    这是家庭生活中永恒的“顾此失彼”问题。只是承担这一切的往往是妻子那一方。而本片的暗讽也在于此:只有当一名父亲因此焦头烂额的时候,才更能博得观众的同情。

    9.png

    接下来,本片甩出了更狠的一招:成为设计师的乔安娜回来争夺儿子的抚养权,让一部“家庭片”瞬间变成了一场青史留名的“法庭戏”。在法庭上,正如律师一开始就告诫泰德的,争夺抚养权就必须证明对方不称职,这就意味着需要不留情面地撕开对方的伤口、相互攻击。这将磨损这段婚姻的最后一丝温情。

    10.png

    是否只有坏人会伤人?特别是在一段婚姻之中,是否一定有一个恶人才会导致婚姻的破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也未必太小看人性、太小看婚姻了。婚姻可见人生百态,本片选取了其中最普遍、最常见也是最平淡的一种:枯燥、一尘不变且得不到互相理解和交流的家庭生活是如何令一段始于相爱并没有任何不良因素(比如暴力、酗酒、出轨等)干扰的婚姻走向尽头的。

    而本片的故事恰恰自“尽头”开始,在一段关系中原本一直妥协的那个人突然不愿意妥协了,这就让她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了这段关系的“破坏者”。影片将大量篇幅放在丈夫在妻子离家出走后的措手不及和狼狈不堪上,让观众在一开始趋于同情那位陷于窘境的丈夫。

    14.png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看着他从一个育儿方面的甩手掌柜变得事事亲力亲为,看着他从手忙脚乱到从容不迫,看着父子两人的感情从疏离到亲密。这个变化过程并不会让有同理心的观众更讨厌他的妻子,而是和他一样渐渐理解了妻子的不易,看到了此前从没有在意过的家庭生活的压力和难处。

    15.png

    因为要照顾孩子,他总是无法专心,最终丢掉了工作;因为生活开始围绕孩子,他渐渐和同事们没有了共同话题;即使处处小心,孩子还是摔了下来差点弄瞎眼睛;再好的脾气也会在孩子突如其来的任性前爆发;准备得再充分,也永远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这些都是妻子数年如一日的生活,周而复始。而他却从来视而不见,认为理所当然。

    “丧偶式育儿”是近年来很常见的一个词。有人说这部片中的母亲很过分,为了追求自我就丢下孩子一走了之。可是那位丈夫不是一直忙于追求“自己在工作上的价值”而忽略了妻儿吗?他对孩子的一切一无所知,这和丢下孩子不管又有什么不同呢?感动于父亲对儿子付出的同时,别忘了他的妻子一直就是这么做的。这一切有多辛苦?答案尽在克莱默先生为了上庭列出的照顾孩子利弊表中。

    男人们啊,即使工作忙碌也去带带孩子吧、去听听妻子想说的话吧,家庭需要维护、配偶之间需要交流。唯有这样你才能和克莱默先生一样,对另一半的辛苦感同身受,而不用事到临头才后悔为什么没能早一点这么做。

    21.png

    世间大部分的离婚因为涉及孩子和财产的争夺,往往会丑态百出。好在影片中的两个人并不彼此憎恶,也都是善良的好人,只不过沟通和交流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些,直到对薄公堂,听到自己的律师对对方毫不留情的逼问之后,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对方。而此时,却是他们最狼狈、最不堪的时候。

    婚姻的复杂根本不是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的,可上了法庭,因为要彼此撕扯,所以一定要互相摧毁。所有的情感、原因、苦衷只能在无情的“是”与“不是”的问答之后溃不成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11.png

    即使是这样的好人,也不得不面对婚姻的残酷,更何况那些本身就心有怨恨的人呢?在片中,克莱默先生本想继续上诉,但听到律师说这回必须要让儿子出庭选择时,见识过法庭上争锋相对时残酷一面的他放弃了,因为不想让孩子在父母离异的基础上再受到更深的伤害。而现实中,又有多少孩子被卷入父母战争中,满心绝望和伤痕?

    本片归根结底是圆满的,这是一个回不了头的婚姻故事所能拥有的最好的结局。它的警醒之处就在于,现实往往无法如此圆满,所以在还来得及挽回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漠视和不沟通将和解的机会白白丢弃。这就是本片藏于温柔中的残酷,它让你看到最好的一面,却让你知道那最好的一面有多难得。

    27.png

    而影片中的另一条支线是曾劝乔安娜离开的邻居最终选择和出轨的丈夫复合,这对夫妻间的笔墨很少,点到为止,但和克莱默夫妇的婚姻正好起到了互相呼应、对照的作用。这位邻居的选择恰恰成为了乔安娜的反面,展现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个人矛盾,以及女性地位的进步和依然存在的困境。

    28.png

    片名《克莱默夫妇》也取得很妙,片中克莱默夫人的出现只推动了几个关键的结点,大笔墨放在克莱默先生和儿子上,却通过他们生活的转变来隐晦地传达此前克莱默夫人在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29.png

    它用打破一个家庭原本结构的表现形式来反衬这个家庭中另一个人原来的妥协和牺牲;用父亲的举步维艰来反托此前母亲的包揽一切;用男性在参与育儿前后的差异性来突出女性在家庭生活的困境和重要性。看似在表面描写父亲角色的进步,却在暗处精妙地讨论了传统母亲形象在现代社会的改变,从这一点来看,本片对男女关注度的重点是完全对等的,真实而饱满,绝妙地贴合了片名。

    30.png

    24.png

    从传统观念来看,很难理解在丈夫没有道德瑕疵的情况下妻子为何要离婚,而这就是影片想要打破的桎梏。它让你看到婚姻中的漠视和忽略对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让你看到男人的同时也看到了女人,看到了他们各自角色互换的可能性,告诉我们男人一样能照顾好孩子,而女人一样能取得社会成就,它试图打破的传统主流价值观不仅是对女人的束缚,也是对男人的偏见。

    整个故事不愧为获奖剧本,工整精致干净,起承转合行云流水,核心冲突的爆发点恰到好处,好几处细节头尾呼应,是最为克制的描写最平凡婚姻中残酷一面的教科书级剧本。

    35.png

    更不用说两位演技派令人叹为观止的对手戏,完美地诠释了婚姻破裂后的复杂情感。虽然故事发生在70年代,但影片的核心观点从未过时,婚姻中存在的“顾此失彼”的矛盾和价值观的碰撞冲突在现实中也从未得到完美的解决。因此《克莱默夫妇》仍被后来的影片反复学习、探讨和致敬。

    时隔40年,提名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婚姻故事》也脱胎于此,以女性视角再次讨论婚姻主题。但一场出轨引起的破碎婚姻毕竟比一场两个好人之间的失败婚姻更容易站队,若论力道、表演、深度以及回韵,《克莱默夫妇》还能再打40年。


    (人人影视“经典放映室”已重现这一经典,欢迎前往观看。)

    相关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