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血战钢锯岭》:在地狱里仍旧坚持天堂的信仰 文/丁神灯

    阅读数:9722 starr 认证评论员 2016-12-14 收藏
    《血战钢锯岭》影评


    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十几年来一直因为自己当年的言行不当遭受好莱坞的排挤,除了在一些小型公司参演不入流的小成本制作之外,他鲜有精品问世。在遭遇了这种我辈不能感受的冷遇之后,他终于携血战钢锯岭》(Hacksaw Ridge东山再起了。作为导演,梅尔·吉布森保持了自己对暴力的真实再现,作为个人,他以自己的方式向受众诉说了内心款曲。

     

    影片利用父子关系巧妙地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把影片很自然地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由童年而青年,期间一一表现父亲的一战战争后遗症对家庭的不良影响,以及主角戴斯蒙德(Andrew Garfield)自己少年时对人性恶的克制。当他认识了美丽的女友,在种种平和温暖的表面下,一切进入了残酷的第二部分---战争。而这一切发生之前,导演象征性的放大了戴斯蒙德捐血的情节,give blood以双关的含义为后边的情节埋下了伏笔。梅尔·吉布森之前导演的影片都极其嗜血,从《基督受难》到《启示》都有大量的暴力血腥的镜头出现,这一次更加无所不用其极,士兵在战争中各种伤亡的惨状,都被真实地做了再现。对于战争片段见怪不怪的今天,这些镜头依然怵目惊心,宛如梦魇。作为一部2d电影,却堪堪给出了3d影片也不曾做到的真实观影体验,仿佛亲身在冲绳岛上的美军阵营中服了一次军役一样,可见导演功力非凡。

     

    我要上战场却绝对不拿枪,看上去是貌似卡夫卡说的“你不杀了我,就是个杀人犯”这种二律背反的套路,表面是荒唐无稽之谈,然而这确实真实发生在戴斯蒙德身上的事情。原型人物戴斯蒙德·道斯在二战期间,由于自身拒绝配备任何枪支武器上战场,几乎被军事法庭判刑。他的这种和平主义观念不仅来自自身的家庭经历,更来自于他的宗教信仰。当长年累积的信仰和现实生活中的战争发生理念上的冲突,他以一种貌似折中的方法来进行拆解,在爱国主义的大氛围里他必须随波逐流只身服役,但是在信仰的驱使下他选择上战场不杀人只救人的方式来排解信仰理念与现实观念的失调。


    想象一下,在血肉横飞的钢锯岭上,面对罔顾性命的日本兵,自己随时有杀身之虞,一个人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和克制,才可以无视俯拾皆是遍地横陈的武器,仅仅凭借赤手空拳去救治伤兵,即使明知已经被敌人盯上,也不是首先想到去击杀敌人,而是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救人于水火之上。他甚至在躲避日军的过程中,为一个重伤的日本兵做了包扎并且极具人性化的为其注射吗啡止痛。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担心和期望中纠结,担心他被敌人击中,也担心他会在恐惧的压力下拿起武器;同时又期望他拿起武器抗击,也期望他坚持自己的理念不去杀人。终于,戴斯蒙德在自己和战友双双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时,拿起了一支枪---然而他只是把枪和布匹卷作一团做成简易担架来救助同伴。


    客观的说,整部电影充斥着貌似俗套的情节,从战争创伤的父亲到隐忍的母亲,从幼年宗教的意识觉醒到爱情的邂逅,无一不是以往电影中俗的不能再俗的情节。我甚至观影时一度怀疑梅尔·吉布森才思已尽,强作一搏。然而,十年的磋磨给梅尔·吉布森带来的不仅是手法技巧的老到精准,更多的是精神的沉淀。影片的张力在进入军营训练的桥段开始显山露水,之后第一部分铺垫的精心设计也慢慢开始有了前后的呼应,最终一切都顺理成章起来。军事法庭上戴斯蒙德临机更张,决定为了自己的信仰固执己见。战场是人间地狱,即便对于那些笃信天堂的人来说,战场也是地狱。在地狱里仍旧坚持天堂的信仰,这种貌似个案的二律背反给出的不仅是故事冲突,也是人们屡屡需要面对的普遍现实。戴斯蒙德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哲学实践者,他以自己人性的光辉解决了横亘在信仰与世俗之间的矛盾,并印证了解决背反的唯一方法---至善。

    公众号:丁神灯


    相关讨论

    评论